东汉瓷器的发展
作者:瓷器海商城 添加日期:2013-09-07
东汉时的烧瓷窑业,并不仅限于上虞—个地区,在浙江的慈溪、宁波、永嘉、绍兴等地都发现了瓷窑遗址,仅上虞—县就有汉代瓷窑址七处.这充分说明了浙江是汉代瓷器的主要产地这些东汉窑址遗疗物中不仅有青釉瓷还有黑釉瓷,据测试。黑釉瓷的制胎原料是一种烧结度较低的瓷土,烧成温度为1200C左右,胎料中含Fe2o3为2.3%一2.8%,胎呈灰黑色。由于釉料中含16%的氧化钙和4%一5%的氧化铁,所以釉面呈现绿褐乃至黑色的玻璃质釉。黑釉瓷的常见器物有壶、罐、既、惕及碗利洗,造型与纹饰大体与同时的青釉瓷祁仿。但其胎泥的淘炼、胎骨的细腻和器物的制作与青釉器相比略逊一筹。
东汉瓷器在浙江地区的率先烧成,自然与此地区吴有的雄厚的制陶技术基础密切相连,也与浙江地区蕴藏的极为丰富的一种含有石英--高岭一绢云母类型风化岩石矿物的瓷土资源不无关系。然而,能使瓷还变为瓷器的烧窑工艺则是至关重要的技术环节。陶瓷是土与火的艺术。可以理解为,胎料的变化足瓷器出现的内在同素。“火”则是使得瓷器形成的外部条件。那么东汉制瓷工匠是怎样控制、掌握、利用火的。
考古发现的上皮县帐户山东汉瓷窑遗址揭示,东汉青釉瓷器是在“龙窑”小烧成的。其夫条形的窑身宛如龙体。名曰:“龙窑”。通常就山坡建窑,随着山坡的由低到高。形成窑身前后高度的差距,从而产生自然抽力。龙窑的体恢不高但窑身长。东汉的龙窑窖身氏约10米左右,长于战国龙窑窑身。窑身的加氏不仅可增加坯体的装烧量,以提高产量,还延长了流动的火焰在窑室内的停留时间,使窑温分布均习.把窑温提高到1300c。此外,龙窑的长条形窑炉结构和较博的窃体具有升温较快.冷却迅速的特点,促使窑室内还原气氛的形成。从而创造了烧制瓷器必须具备的高温与烧成气氛的条件。
综上所述.东汉瓷器是白原始瓷发展而来,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制陶实践的基础上,改革原料洗炼、成型、烧成等工艺.改进胎釉配方和窑炉结构.提而烧成技术等,而取得的重大成果.它标志着中国制陶业迈出了划时代的一步,为六朝时期制瓷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础。
- 下一篇:越窑简介
- 上一篇:瓷器的烧成与迅速发展—东汉至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