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简介
作者:瓷器海商城 添加日期:2013-09-08
青瓷的主要产地之首。唐代越窑窑业以浙江上虞余姚、宁波等地为中心。又在诸暨、绍兴、镇海、鄞县、奉化、临海、黄岩等县建立瓷窑。标志着唐代越窑瓷业的发展成长。形成了唐、五代到北宋时南方大规模生产青瓷的基地。晚唐时越窑瓷器质量愈精,由于对坯料的粉碎、淘洗、揉炼工艺和釉料的处理都十分精细,改进施袖技术并采用了匣钵装烧方法,制出了胎质细腻致密,胎体薄而轻,胎面光滑,胎色灰或淡灰,器型规整,釉层匀净,釉质滋润隐露莹光的高水平青宪。从而出现了如“越泥似石之匝”、“越瓯秋水澄”、“干峰翠色”等对越器的赞美诗文。
唐代越窑青瓷的常见器物有盘、执壶、瓯、水盂、瓷罂,还有罐、钵、碟、匙、灯、枕、唾壶、印盒、粉盒、瓷塑,不仅器类丰富,造型又多样。其中的仿金银器式样而成的器物,精巧玲瑰,造型优雅。浙江宁波出土的青釉双系壶、余姚出土的大中四年(公元850年)青瓷罂,西安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张叔尊墓出土的八方瓶和临安天复元年(公元901年)水邱氏墓出土的青釉彩绘炉等25件越器,都是颇具特色的作品。越窑青瓷中的上乘之品,为皇室、臣僚们所局所用,有“秘色瓷”之称。唐代诗人防龟蒙在“秘色越器。诗中,首呼育绿色越器为“秘色”瓷。公元3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地宫出土了14件越窑青瓷,在同时出土的记录皇室供奉品的物帐上,称这批越窑青瓷为“秘色瓷”这批秘色瓷有盘、碗、瓶、碟等,胎体细腻,胎色灰白,釉面平滑光润,造型端庄优美。集中地表现了晚唐时越器的工艺水平。
五代时,越窑“秘色瓷”成为吴越国钱氏王朝的专用瓷,曾作为向后唐,后晋和辽、宋王朝的贡品。文献中多有记载,末起德熙《侯踌录》记有“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贡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由于皇室的直接控制.五代秘色瓷的炔削技术精湛。原料处理精细,胎壁较薄,成型处理严格,造型规整,口沿薄,转折处分界明显,青釉釉层薄且匀润,釉色青绿,釉质晶莹滋润.肪袖结合紧密。器物造型与唐代相比颇具秀雅轻巧之仪。浙江临安吴越王钱氏家族墓和重臣墓中,先后出土了众多的精美的越窑青釉器,是五代秘色瓷的代表作。其中的瓜棱执壶、浮雕双龙瓷理,褐彩云纹四系瓶与委角方盘、插钮盖罐和大缸,以及苏州博物馆收藏的丑代越窑莲瓣碗、托,都以其新颖的造型、美妙的装饰,展现了五代越窑秘色资纳新风格。唐、五代越窑瓷器上出现的彩绘与徐金装饰虽不多见,但确标志着越窑在装饰艺术上的新开拓。